人人有手机,人人就有麦克风,人人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但不是人人都有思辨的能力。 所谓思辨力,即洞察事实真相和思考分析的能力。 一个故事说明思辨力 日本的鹿儿岛樱岛是一个火山频繁喷发的地区,在火山脚下有一所小学。在火山喷发带来大面积火山灰的日子里,孩子们每天要带着黄色的头盔上下学,课后也无法外出,只能在室内活动和玩耍,此外每天除了上课,还要和老师一起打扫火山带来的灰尘。 这样的日子在一年中不在少数。火山不仅危险还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但令人惊讶的是,樱岛上的孩子们竟说了这样一段话:“虽然火山喷发时带来的灰尘会将衣服弄得很脏,但是有火山的樱岛才是樱岛。” 辩证的思考方式,会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看待事物,思考问题,能够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这就是思辨,Critical Thinking。 我们需要真正的思辨 在我们通用的中文文章中,大部分是将“Critical Thinking”翻译为“批判性思维”。不管是“批判性思维”还是“思辨力”,都是在表达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不是“为了符合自己的原有价值观”,也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优越感,怒刷存在感”,更不是“为了打到敌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琳达·埃尔德(Linda Elder)将critical thinking描述为三个方面的特质:分析自己和别人的思考,评估自己和别人的思考(需具有能力运用相关的各种标准),智力特征(与思考相关的积极公正的情感倾向)。 德国心理学家海查,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对二至五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跟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罗素说,“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贾平凹说,“思辨能力的缺乏,是一种新的无知。”只有提高思辨能力,才不会轻易被他人的言论遮蔽,适应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思考能力的模型 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You need to have your point of view”(你需要有自己的观点)。作为孩子来说,我们要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开始。 思考能力的六大分类 心理学家Bloom对孩子的思考能力从低阶到高阶分分为六大类,并提出孩子的思考能力发展是从底阶开始,逐步提升,直至最高阶。 孩子的成长也是外部不断引导,自我不断激发的过程,思考能力也需要外部的引导才能不断升阶,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老师和家长是否对孩子有意识地进行“启发式”提问。 以《小红帽》举例说明 第一层:记忆 在这个层面,孩子通过记忆可以复述出书里提到的的基本信息,可以回答一些关于书里人或者物体的基本问题。 你可以这样提问: 小红帽要去见谁? 小红帽手里提的篮子里有什么? 她穿了什么样子的衣服? 提问关键词是谁、哪里、什么、多少、什么时候、怎样等这些澄清信息内容的问题。 第二层:理解 在这个层面,孩子理解了故事的含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非常简单地说一下故事大概。 你可以这样提问: 为什么小红帽需要走过森林? 大灰狼为什么要穿上奶奶的衣服? 这个故事主要说了什么? 提问关键词是复述、主要观点、为什么、有什么区别等不再只是复述出表面意思,而是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回答的问题。 第三层:应用 在这个层面,孩子有能力进行初步的融会贯通了,也就是说可以把其他场合学到的类似知识和把她从书里学到的知识和信息联系起来了。 你可以这样提问: 如果小红帽是和朋友一起去看外婆的会发生什么? 森林里很黑,还有什么情况下也会很黑? 小红帽是走这穿过森林的,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其他方式她也可以到外婆家? 提问关键词是:有其他什么情况是一样的;如果...会发生...;还有...方式。这个层面的提问精髓在于,启发孩子把其他场合学到的知识拿来运用到当下这个场景,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第四层:分析 这个层面的提问鼓励孩子开动脑筋,充分收集各方面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你可以这样提问: 如果你是小红帽,你做的会和她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独自走过小树林很危险? 提问关键词是我的观点有什么不同或者一致?我自己可以从中发现什么?这个层面的提问给孩子提供了不同的场景,鼓励孩子跳出故事情节本身,而是对自己掌握的知识重新组合,挑选出重要的信息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在学校参与的辩论就是这个层面思考能力很好的锻炼方式。平时在家,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进行这样的“辩论”游戏,而且可以在游戏中时不时地进行角色交换。 第五层:评估 在这个层面,孩子会对自己得出结论的论点进行评估,或者维护自己得出的观点。 这个层面,你可以开始提问个人观点方面的问题: 你觉得大灰狼欺骗小红帽这样做对吗? 你会对小红帽提哪些建议? 提问关键词是你认为是对的/错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当孩子给了一个答案后,需要追问,为什么她觉得是错的或者对的。对于更大的孩子,可以问,他们觉得作者在描述这个故事时是否有什么错误?在整个故事展开的过程中,作者是否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 第六层:创作 在这个层面,我们可以要求孩子根据现有的信息重新创作一个新的结尾,或者完全改编整个故事情节。也可以鼓励孩子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一首小诗或者一首歌曲。 在这个层面,我们需要尽力鼓励孩子发挥创造力,同时也基于现在掌握的故事情节对故事进行“二次创作”。 教育孩子学会思考的过程也是家长学会提问的过程,也适用于需要提高思辨力的成年人进行自我教育。 |
幼儿园加盟|幼儿园加盟品牌|北京青青藤教育科技股份公司 ( 京ICP备17000252号-1 )
GMT+8, 2019-2-23 04:56 , Processed in 0.09536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